家住孟津河,门对孟津口。 常有江南船,寄书家中否?
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。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? – 王维
千年前,王维只能依靠缓慢的书信,或从故乡旅人之口,拼凑关于家乡的点滴消息。现代社会的我们又有哪些新办法,好办法呢?

人在异乡,故乡的消息,往往如风里飘来的零星花瓣,落在心头,却无法拼成完整的画面。
对我来说,关于江苏盐城建湖的点滴,多是父母在微信里随口的分享。
他们说,高铁通了,骑上车十几分钟就能到站;
他们说,九龙口的淮剧小镇修得很美,等我回来带孩子去看看。
他们的话语里,家乡在悄悄地变化;而我的印象,却依旧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模样。偶尔返乡,记忆被补上一些零星的色彩,却仍旧难以完整。
其实,建湖从未停下脚步。
那片土地,早已从曾经的烟花、制鞋、农药之乡,转身成为石油装备制造的基地,孕育出国家级油气钻采井口装备产业集群。节能电光源与 LED 光电,也在那里生长成新的光亮。
更大的盐城,亦在浪潮中重塑自己。
新能源产业的体量已近 1500 亿元,海上风电撑起了江苏的一半,甚至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。光伏产业链在盐城齐备成型,“盐常宿淮”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。至于汽车产业,2024 年整车产销突破三十万辆,规模再度跨上千亿台阶。
那是一幅幅我未曾亲眼见过,却在数据背后能想象到的壮阔画卷。
然而,久居他乡的人,如何才能与这样的故乡保持呼吸相通?
我给自己的答案是:读地方新闻。
新闻,对现代人来说,并不陌生。
我们的生活早已被“今日头条”“腾讯新闻”的推送淹没,哪怕选择“澎湃”“南方周末”,所见也多是全国大事,很少触及某个县市的细微脉动。
但我知道,在中国,每一座地级市都有自己的声音。
那是地方党报的纸墨,那是广播电视台的影像。
它们静静记录着街头巷尾的变化,记录着产业转型的脚步,记录着人间烟火的温度。
过去,要翻阅地方日报,要收看地方台,你必须生活在那里。
而如今,互联网的线索把世界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。
无论你身在海外,还是漂泊海上,只要点开网页,家乡的风声与雨声,便能传来。
具体到盐城就是,在“盐城网”收看“盐城电视一套”“盐城电视二套”的直播和点播节目。在“盐城新闻网”上读《盐阜大众报》的数字报,在“盐城新闻网”的县域新闻栏目浏览建湖县的相关新闻报道。

为了方便更多人,我进一步整理了这份全国各地市新闻机构的直达路径。它们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报道,却能让我们在异乡的夜里,听到来自故乡的低声细语。
千里梅开香自来,天涯咫尺指尖回。
屏中消息如春信,一瞬家山尽眼开。